不认识的是杂草,懂行的是个宝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19/09/302563.shtml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也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大大的缩短城乡差距,农民又不懒,为何依然不愿意留在农村搞种养殖呢?原因大家都知道,在农村搞种养殖一年到头,出了靠天吃饭,出掉成本,还不如去城市做点零时工强,所以:导致大量宝贵的土地被荒芜。 农村荒芜的土地,图1虽然我国的土地地大物博,本人也是一个农民工,眼看这些土地被荒芜,实在是让我不可思议。 农村荒芜的土地,图2在此与大家介绍荒芜中的杂草变废为宝,不仅是养殖的主要材料,还是中草药的主要来源,所以:不认识的是杂草,懂行的是个宝,其中介绍图中的一种植物,它就是:水蜈蚣,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 水蜈蚣,图1本篇摘录于百度搜索,水蜈蚣是一个多义词,在植物名称中同名异物较多。本词条所属水蜈蚣,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一节上长一秆。秆成列地散生,细弱,高7-2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秆*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5-9月。多年生草本,丛生,性温,味辛,可入药。 水蜈蚣,图2水蜈蚣(《植物名实图考》) :KyllingabrevifoliaRottb. :greenkyllinga 三荚草(《岭南采药录》),金钮子(《广州植物志》),金钮草(《福建民间草药》),夜摩草(《广西药植图志》),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十字草(《江西民间草药》),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庆草药》),发汗草(《中国药植图鉴》),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药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闽东本草》),球头草、顶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药》),寒热头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头香、细竹草、杨梅草、苦香子、水竹钵(《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三棱环、一粒子草、*古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水金钗(《陕西中草药》),水土香(《福建中草药》),钢拳头(江西《草药手册》),库鞠恣托(藏名)。 水蜈蚣,图3:水蜈蚣、蜈蚣草(通称)、无头厚香(潮汕)、三荚草、金钮草、散寒草、无头厚香(南澳)、三星草、三须蜈蚣(海丰)、三荚草、三棱草、梳子草、耙齿草(惠阳)、三荚草、水蜈蚣、疟疾草、三星草、顶棍草(湛江)、三星草、三荚草、顶棍草(广州)、发汗草、散寒草、三角草、三荚草、疟疾草(万山岛)、三荚草、入地蜈蚣、水蜈蚣、顶棍草(阳春)、三荚球(曲江)、三角草(连山、韶关、仁化)、水蜈蚣(佛冈)、水土香(厦门)、耙齿癀(厦门、漳州、同安)、三角草(同安、永安、长汀、建阳、寿宁)、一粒珠(莆田、古田)、金钮草(龙海、福州、仙游、霞浦、*和、古田)、金钮草(广西梧州)。 水蜈蚣,图4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折叠编辑本段植物形态特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丛生。全株光滑无毛,鲜时有如菖蒲的香气。根状茎柔弱,葡匐平卧于地下;形似蜈蚣,节多数,节下生须根多数,每节上有一小苗。秆成列散生,纤弱,高7~20cm,扁三棱形,平滑。叶窄线形,宽2~4mm,基部鞘状抱茎,最下2个叶鞘呈干膜质。夏季从秆顶生一球形、*绿色的头状花序,具极多数密生小穗,下面有向下反折的叶状苞片3枚,所以又有"三荚草"之称,鳞片膜质,背面龙骨状突起无翅。坚果卵形,极小。 :生长于水边、略旁、水田及旷野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东北等省区。 含挥发油。牡荆素(vitexin)等*酮类(flavonoids)。 折叠编辑本段鉴别 1.取该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滤纸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铝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显*色荧光。 2.取该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镁粉少许,滴加盐酸3-4滴,溶液显浅红棕色。 辛,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 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性微温,无*。"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 折叠编辑本段功用主治 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疟疾,*疸,痢疾,疮疡肿*,跌打刀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 ②《广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 ⑤《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 ⑥《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⑦《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 ⑧《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特此声明:本文摘自百度搜索,图片为原创,内容为搜索,请不要擅自用药,如需用药请在医师的指导下,安全用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cd/10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八大小吃帮式荟萃旅游此地,不需寻
- 下一篇文章: 一种顽固的杂草竟然那么好吃根还有药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