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李商隐有一首《暮秋独游曲江》,全诗如下: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都知李商隐不仅身世坎坷跌宕,又情感细腻而多情,因此他的诗往往以深情绵邈动人。此首《暮秋独游曲江》被认为是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之一,诗以春天荷叶生长到秋天荷叶枯萎的时间变幻为引线,隐晦诉说他与王氏相遇又离别的故事。从暂别到相聚后的永别,王氏于秋天病殁,春恨秋恨皆已形成,徒留无限怅惘。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上可涵盖中国文学整个的春愁秋恨传统,下则细腻婉转描绘一家情思,一大一小之间,伸缩自如,耐人寻味。其中提及的春恨与秋恨,则是笔者今天要着重探讨的内容。一、中国文学的经典主题——伤春与悲秋的由来春愁与秋恨是中国文学永远的话题之一。中国的历史悠远绵长,文化厚重,文人士子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人生的观照和探查,落到文学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对春秋的情有独钟。这体现了古人的时间与生命意识。孔子所整理的儒家经典之一《春秋》,以春秋命名,用春秋二季代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又因此书的存在,人们又把历史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随着后来文化的不断发展,春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春花秋月,春愁秋恨,春去秋来,伤春悲秋,春华秋实,春秋鼎盛……春与秋都是中和的季节,寒未及严冬,燥未至酷夏,春种秋收,又利于农耕社会的生产习惯,诸侯会盟往来*治活动也便利,因此古人对春秋情有独钟,也不难理解。春是一年的开始,万物生发,蓬勃生长,是最好的时节,堪称人的少年时期,最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但同时,也是最短暂而容易逝去的。一旦把握不住,就很容易产生伤春之情。而秋是冬季的铺垫,叶*而落,北雁南归,寒风渐起,落叶归根。是结束的预示,是青春的不在,是花季的逝去,堪称人的暮年。经历衰减,心性大不如前,比起春天的朝气,秋本身的暮气就足以让人缺乏斗志,产生悲凉萧瑟之感。如宋玉《九辩》中的经典描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秋之气,给人的感觉即是如此。春与秋,虽风格截然不同,但本质都是让人感叹生机的逝去,年华的消散,由此而生春愁秋恨。就像是王国维的那两句词——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二、春愁与秋恨的具体内涵与经久不衰的主题生命力春愁秋恨最基础的一层解释,在于人们天生对美景的赏怀与不舍。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君不见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皆是人间至美,这些形容也都极尽吸引人,人对于美的事物有着自然的倾慕,当面临这些美景流逝的时候,当然也就容易产生依依不舍。美景如此,人亦如此。清代的沈宗骞论画时说道: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彩晶莹,……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虽润而带苍……,若在老年,则皮绉血衰,折痕深嵌,气日衰而渐近苍茫,色纵腴而少憔悴……从作画的角度细致描摹了人之一世,由少及老的变化,宛如世间美好的花朵,从初开到绽放到枯萎,人的面色气质最后衰败,青春体力也不再归来。这个描绘是相当准确的。人的一生,往往童年时期最无忧无虑,少年时期最俊俏风流,青年时期建功立业,最怕的就是暮年,女子没了容颜,男子没了立业的基础,若女子嫁了好郎君安稳一生,男子功业已建安享晚年倒还罢了,最怕的是一生抱负还未实现,年华便匆匆流走,而最沉痛的是,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如此。这就从诗中表面的对美景的赏怀不舍,浸入了更深处的,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来看看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人惜春,连花开早了都会担忧,开早了自然落得也早,珍惜敏感至此,更何况见满地落红,花儿怎经得住这不断地风雨侵袭,春还未好好赏玩,便飞一般地又逝去了,万般愁绪涌来,让词人忍不住想要留住春天,可春天怎么会回应他呢?四时更迭,春已将去,留春不住,词人的痛苦难以消解,便苦于闲愁而不得解脱。词的下阙明看为陈皇后而伤感,实际是为词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南宋日益飘摇,*权腐败,已难挽回,收复中原难如登天,他毕生的心愿难以实现,抱负落空。此时的他已经有四十岁了,十几年扶危救亡的希望,以为能有所成效,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屡受排挤打击,眼见所见之景与所想之念难以调和,如今又不得不接受调转,前路更加灰暗渺茫,他心中的纠结苦闷可想而知。这首《摸鱼儿》,伤的不是春,是辛弃疾自己正在逝去的年华。三、春恨与秋恨究竟哪个更愁人?说了这么多,春愁与秋恨皆是感叹年华逝去,美景不再。那么春愁与秋恨的具体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春恨与秋恨又哪个感情更强烈?哪个更让人难以解脱呢?先来说说春恨。春恨分两种,一种是早春时节的春愁。这有点类似于未雨绸缪。春天是美好的,百花齐放,人间胜景。文人看到此等美景,提笔赋诗,抒发感情,有时候觉得这情景实在太美,一想到它很快就将过去,便提前感慨,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唐·雍陶《过南邻花园》)像这种春愁还算好些,毕竟正在经历,提前生出珍惜之情,那也还有无限的机会去赏玩,正好用心把握,不管是对春景还是对青春年华,都还尚可补救。因此春愁又常被称作闲愁。最具代表性的是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说的是一种长存于心的愁绪,分明才是初春,又分明官至宰相,受皇帝欣赏,却偏偏还是哪里总有不可消解的愁,因此称闲。另一种是暮春或初夏时节的春恨。即春已基本过去,一年中最美好的时段已经要结束,仿佛人的年华也已经流走,想抓也抓不住了。就像《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那已经是初夏时节,花落了满地,黛玉由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由悲恸,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怜花,更是怜己。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的担忧和凄然,尽在这首《葬花吟》里了。与春愁相比,秋恨则来得更加惨烈与伤情。秋季,花草已经是残败枯萎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开头就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年华老去,功业难成,青春不在,唯留萧瑟凄凉。随着春而后的好歹是夏,也是蓬勃生发的季节,而秋则大不一样了,春夏为阳,秋已转阴。紧随着秋而来的,则是万物归一的冬。一切归于寂静。人生的秋季一旦到来,那才真是彻底没有机会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刘禹锡)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春恨已过,秋恨又来。一切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就像宋代贺铸《踏莎行》所吟的——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cd/1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