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剂半夏宁神奇——不寐医案三则与平陈宁神汤介绍

案1

张某,男,64岁。

初诊:年5月22日。

主诉:失眠一年余。

病史:失眠已一年余。每晚12点入睡,能马上睡着,但3点即醒,醒后难入睡。即使入睡也是梦多纷纭,睡眠质量很差。乏力,盗汗,畏热,口干,口腻,有时心烦。纳可,便调,夜尿1次,无腰酸。舌苔白腻带*,脉沉。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90g,陈皮6g,苍术9g,川朴9g,甘草3g,石菖蒲30g,远志9g,生苡仁30g,杏仁9g,白蔻仁3g,滑石9g,通草3g,7剂。

年5月29日二诊:服药1剂,当天晚上即犯困。服药3剂,睡眠已安,能连续睡7小时。即使中间小便,亦能马上再睡。一般能从11点多,睡到早上7点。精神已振。仍口干、口腻、盗汗。舌苔已减薄,脉沉。

处方:守方。改苍术15g,7剂。

年6月5日三诊:睡眠正常,精神振,口不干,但略腻,盗汗减轻。舌苔减薄,脉弦。

处方:守方,改苍术20g,14剂。

药后病除,以后多次相遇,均告诸症皆痊。

案2

向某,男,26岁。

初诊:年11月15日。

主诉:失眠三年,加重一月余。

病史:近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失眠,入睡难,到凌晨三四点方可入睡,梦多寐浅,有时服安定2粒帮助入睡。白天乏力思睡,胸闷喜叹息,心悸,口腻,时头晕胀,时有胃脘不适,大便素来 日一行,不干,成形,平时易紧张、操心。舌淡红,有齿印,苔根微腻,脉沉细。

处方:平陈宁神汤加味。制半夏50g,茯苓90g,陈皮6g,菖蒲30g,远志9g,苍术30g,厚朴9g,生晒参(研粉早上空腹吞服)6g,淮小麦g,红枣6枚,炙甘草9g,7剂。

服第1剂药当晚就很快入睡,一觉睡到第2天自然醒,晚上也没有做梦,白天精神很好。服药3剂后停药。

案3

张某,男,58岁。

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失眠两年。

病史:两年来失眠,难入睡,早醒,梦多,白天头昏脑胀。8年前前因胃出血住院,检查发现2型糖尿病,目前服西药,空腹血糖在7mmol/L左右。两年前发现高血压,目前服2种降压片。平时口腻,大便 日一解,略干,性情平和。脉弦,舌略有齿印,苔薄白腻,有舌缨线和裂纹。平陈宁神汤加味。

处方:制半夏30g,茯苓90g,陈皮6g,苍术30g,厚朴9g,菖蒲30g,远志9g,决明子30g,7剂。

年5月19日二诊:入睡较快,但早醒,口腻减,大便一二日一解。舌苔薄白,有裂纹与齿印,脉弦。

处方:制半夏50g,茯苓g,陈皮6g,甘草3g,苍术15g,菖蒲30g,远志9g,决明子30g,枣仁30g,7剂。

年5月26日三诊:睡眠改善,入睡快,不早醒,一觉睡7小时,头昏脑胀大减,大便正常。舌苔薄白腻,有裂纹,齿印浅,脉弦。

处方:守5月19日方。改半夏60g,苍术20g;加*芪15g,7剂。

年6月2日四诊:入睡快,一觉能睡8个多小时,大便正常,有几天是一天2次,口不腻,头晕脑胀除。脉弦,舌有裂纹,舌根略腻。

处方:守5月19日方,改半夏60g,加*芪15g,川连6g,肉桂(后下)3g,地锦草30g,鸟不宿30g,7剂。

年6月9日五诊:眠安,血压、血糖有所下降,已减西药量。舌有裂纹,脉弦。

处方:守5月19日方,改半夏40g;去苍术;加*芪15g,川连6g,肉桂(后下)3g,地锦草30g,鸟不宿30g,葛根30g,7剂。

按语:痰湿为患,病变甚多,临床最常见者当为不寐、眩晕、胸痹、胃痞与咳喘。咳喘多为有形之痰,余皆为无形之痰。无形之痰的辨证眼目唯在舌腻与口腻。绝大多数患者都有舌腻表现,一部分人有口腻的情况。极少数患者无舌腻,但有口腻,此时仍从痰湿治。看舌,有时要多问一声:“你有没有刮舌苔啊?”因为有些患者受不了舌苔厚腻,一起床就把舌苔刮去。诊病时医生看到的是假象。

治不寐,古有温胆汤、高枕无忧散等;治眩晕,李东垣与程钟龄各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胸痹,仲景之瓜蒌薤白剂奏效甚佳;治胃痞,仲景、东垣皆有效方;治咳喘,古方更数不胜数。

我临床治不寐、眩晕甚多。常用二陈汤、平胃散,最欣赏半夏、苍术二药,并制订平陈宁神汤、平陈定眩汤。

治疗不寐,半夏有良效,但必须大剂量。我大约从年即开始重用半夏。半夏常用30g,甚则60g,个别病例用至g(因一般药店配不到生半夏,故所用均为制半夏)。茯苓利湿安仲,亦为要药,常用60g,甚则g。案1为年上半年医案,平陈宁神汤大约制订于年底或年初,用药有近似之处,但后者剂董重而用药更专,系二陈汤合平胃散加菖蒲、远志而成。具体组成是:制半夏30~60g(甚则80g,g),茯举90~lOOg,陈皮6g,苍术30~60g,厚朴9g,甘草6g,菖蒲30g,远志9g。用于痰湿内蕴的不寐多有佳效。

案2的痰湿内蕴征象显著;案3症状虽不多,但具有口腻与舌苔白腻的典型表现,故均判为平陈宁神汤证,而应用此方确有捷效。

点睛:论痰湿为患·自拟平陈宁神汤的运用

(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邢斌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p-)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gx/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