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药校友47期校友中国药科大学副校
医院订阅哦! 47期校友、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孔令义:拆掉中药研究思维的墙 人物档案孔令义年本科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年在沈阳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年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年在日本名城大学药学部任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首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 教师。曾长期担任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中药和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命运往往在瞬间的意念和抉择之间发生转变。 年,当爱好化学的孔令义,选择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就读与化学息息相关的药学专业时,他就开始踏上了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漫漫征程路。 然而,这并非一条坦途大道。面对中药学这门古老而又现代、朴素而又深奥的科学,要跨越研究过程中的荆棘,拆掉原本固有研究思维的墙,获得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还需要拥有强而有力的“武器”。 而孔令义“手握”的,除了在沈药学习到的过硬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研究心态及敢于否定前人的创新思维。 于是,30余年如一日。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拘泥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孜孜不倦地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而他研究发现的一些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化合物,也为研究开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爱好化学到与中药研究结缘 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事业结合在一起,是很多人追求的状态。这也是当年,孔令义选择离开家乡天津到沈药攻读药学专业的原因。 “在我们那个年代,离开家到外地读书的人是非常少的。但当时我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化学成绩也比较好,而从专业上来讲,药学与化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孔令义回忆道,当时年轻的他也心怀着一个朴素的理想——“医与药关系着国人的健康,学药能为人类健康及我国医疗事业做贡献”。 于是,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使命感的驱动下,孔令义在沈药的学习极为刻苦,专业成绩非常优异。沈药的一次三好学生评比即是 的说明。年,沈药为树立榜样,计划在4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中,评选出-年度的两名校级 三好学生。据了解,该奖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仅有孔令义一人获得校 三好学生的荣誉。 可以说,本科扎实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孔令义后来走向科学研究殿堂的根基;而在沈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上述“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朴素理想则愈发清晰,成为他“一头钻进”研究的推动力。 年,孔令义成为沈药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同期入学的有两名学生,且其中一名还属于在职。“这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博士生是非常少的,且能读博士也是很不容易的。这让我倍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同时也使我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如何在博士这样的高层次平台上为我国的药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孔令义说。 于是,孔令义选择了进一步深入对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在他看来,中药是我国的优势,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的繁衍生存及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如何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研究、阐述及说明中药的科学内涵,是我国药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药学研究者进行研究时必须“拆掉”的关键的“墙”。 “要说明中药或者天然药物是有效的,那么就需要了解其化学成分及结构、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如何通过机体起作用,这些都是阐述中药科学内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新药研究上,无论是合成的药物,还是通过结构修饰得到的化学药物,很多也都是源于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孔令义指出,厘清中药的化学成分,对于加大国家对中药的保护,充分挖掘中药“精华”,并从中发展新药有着非常中药的意义。 而他的专业领域——中药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正是阐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主要学科。具体来说,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转化、生物活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药开发的基础研究。 显然的是,当兴趣与专业同国家的重大研究方向一致时,“惊喜”的火花也由此被碰撞出来。这从孔令义在上述领域中取得的在全国中药界有重要影响的突出成绩便可看出。 据悉,他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一级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对白花前胡、紫花前胡、大戟、地锦草、淫羊藿等60余种中药和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了余个化合物,其中余个为新化合物。 同时,他对一些重要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和全合成研究,发现了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以持之以恒的心态突破研究困境 伴随着成功而来的是,各种荣誉与奖项。 例如,孔令义主持“中药前胡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获得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得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又如,他身兼多个社会职务: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中药和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 “人不一定有远大的目标,不一定要有豪言壮语,但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取得一些成绩的。”直到现在,孔令义依旧表示,自己仅仅是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并谈不上成功。而谈及科研背后存在的困难,他更是显得云淡风轻。 事实上,在进行中药化学研究的过程中,失望总比高兴的时候多,失败总比成功的时候多。面对各种各样的研究困境时,孔令义却从来都是坚持前行:“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内,在自己喜欢的科研道路上,拒绝各种诱惑,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投身于之中,持之以恒!” 诚然,当一个研究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维度时,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态,是难以收获最终的果实的。 以上述的“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为例,该研究对60余种中药和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项目庞大,历时逾20年。但该研究成果颇丰,不仅分离鉴定了余个化合物,并在其中发现了40余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同时,结合生物活性评价确定了一批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确定了前胡、淫羊藿、草豆蔻等传统中药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从多成分、多靶点的角度阐明了中药整体作用的特点和优势,为相关中药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孔令义的“持之以恒”,并非只针对大的研究项目。几十年如一日,对于每一项课题的申报、每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每一个实验结果的获得、每一张测试图谱的解析、每一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他都始终坚持严谨的作风。“科研工作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这样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学术论文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特别是我们的科研工作才能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如今,作为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的他,尽管大部分精力被繁杂的行*管理工作所占据,但他依旧没有落下科研进度。因此,每逢周末、节假日及业余时间,他忙碌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实验室里;甚至,现在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1点才从实验室回家。 “在工作时间,我是副校长;下了班,我才是教授。”孔令义这句常挂在嘴边的玩笑话,却道出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 借创新思维引起科研质的变化 除了心无旁骛地坚持,要在科研的道路上收获芳香的果实,往往还需要有超越前人的“动作”。这就是孔令义所指出的,创新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针对别人已经做得很成熟的了,或者在学科研究内已经是很经典的东西,即使研究出了好的成果,那也只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差别。”孔令义认为,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者,就必须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要有敢于超越前人,敢于否定前人,敢于突破的基本素质。 而实际上,从我国中药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实行药品专利和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形势下,创新的意义更尤为重大。 由此,作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孔令义常思考的问题是:我国新药研制以前大多数以仿制为主,在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大幅度增加新药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增强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原始创新能力,走出我国自己创制新药的路子。 具体到中药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孔令义指出,我国在经典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上,包括厘清天然药物的成分、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都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能限于此前固定的研究思路,而是应该以比较大的胆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跳出经典天然药物化学的“圈子”,进行研究创新及拓展。 据他介绍,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可以表现在对天然药物的结构修饰上,即对发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通过化学方法或者其他生物学方法,争取拿到比原来更好的、更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提高其活性,减少其副作用,以利于研发合适的制剂。 另一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厘清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是怎么来的、在植物体内是怎么生成的,即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这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创新药物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以创新的思维拆掉中药化学研究固有的围墙,让孔令义在研究成果上实现质的突破。 正如前文提及的,通过对一些重要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生物转化和全合成研究,他已发现新的化合物,其中已有2个化合物作为新药候选分子列为“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侯选药物项目的资助,目前正在开展新药开发研究,可望在原始创新的一类新药研究中有所突破。 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者,孔令义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从思维方法上进行创新,提倡学生创造“goodidea”。 “总的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尤其是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上。这对研究工作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idea不行,或者没有什么idea,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即使有多少经费,有多先进的仪器,可能也解决不了问题。” 为此,孔令义总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选择新方向或者并非成熟的领域,争取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也借此为我国药学事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沈阳药科大学syphu来源:《無涯》 作者:廖少敏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jg/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