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前言

一位学弟送给我们一部《中药大辞典》,上、下两册。近两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看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却很少去深入研读这部质朴的药典。一位老师学验俱丰,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哪里来的?他读了哪些书?这位老师拿出案头上破旧的药典,看样子,少说也被翻阅过不下千万次。斑驳的封面,米*的书页,甚至有些掉线的装订,都可以看出这本书不知道被翻阅过多少遍。他说,刚开始行医,病人少,就天天翻阅药典,埋首其中,临床中凡有疑惑,大都是在药典里头解开,或古人直接给出答案,或受到古人处方选药思想的启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研易,韦编三绝。一门学问,可以让人为之废寝忘食;一本书籍,可以让人造次颠沛不离,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么说明这本书,这种学问,已经进入到这人的生命里去了。只有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才能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位民间草药郎中,没读过很多书,治病的招法却层出不穷,连中医药高校毕业的师长都对他敬佩不已。这位草药郎中,亮出了不少法宝,都是经过他无数案例验证出来的。后来我们发现这些法宝的绝大部分居然都有出处,都有来由,大都记载于《中药大辞典》中。看来这位草药郎中最秘密的法宝,永远的不传之秘,不是羚羊角退高热,也不是牵牛子除积热,更不是细辛治牙痛………而是这一部《中药大辞典》!这部《中药大辞典》就像一位朴实的智慧长者,如果我们没有写《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没有一味药一味药地去研究探讨,就不可能窥见这书里智慧的光芒!很庆幸这次创作让我们能够回归基础,回归药典,感谢编辑出版这部药典的人们!小指月的爷爷就是这本药典,或者说这本药典就是我们案头的老爷爷!中医普及学堂年长夏

7、甘遂、大戟、芫花

编者按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药。前几天我们介绍了攻下药(大*、芒硝、番泻叶、芦荟等)和润下药(火麻仁和郁李仁),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峻下药。峻下药的作用就是峻下逐水,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这类药物大多有*,易损伤人体正气。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剂量和用法,小儿、老年人及孕妇忌用。峻下药主要是甘遂(甘遂的块根)、大戟(大戟的根)和芫花(芫花的花蕾),这三味药物都有泻水逐饮的功效,常一起使用,但使用时需谨慎。

攻逐胸水如神的十枣汤

《珍珠囊》曰,水结胸中,非甘遂不能除。

张锡纯曰,甘遂为下水圣药。

徐灵胎曰,甘遂下水,非大实大水不可轻用,切莫滥施。

———

有个人患有老慢支多年,经常咳唾痰水,最近胸满呼吸不畅,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渗出性胸膜炎,胸腔有不少积液。

医生便给他用了小柴胡汤合陷胸汤加白芥子,稍微有所好转,但随后胸腔积液又有所加重,胸中好像有块石头堵在那里,饭都吃不下。他便找来竹篱茅舍。

老先生说,如果是轻度的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用柴陷汤加白芥子可以很快把积液气化疏散掉,可如果积液严重的话,这时非用十枣汤挖开沟渠,通导二便而去不可。

小指月一摸这人右路脉象沉实有力,足见浊阴壅盛不下。

老先生正在寻思,随后便写下方药。小指月 次看爷爷这么小心地用药,每味药只用不到1克,精细到1克以内。

这样连病人看了都有点奇怪说,大夫是不是我病太重,你不敢给我下药啊,我看其他大夫一出手都是10克8克,还有 十克的,一张药单子写得满满,你就给我开这三四味药,而且每一味药才一两克,会不会隔靴挠痒呢?

老先生笑笑说,普通的泻水茯苓、泽泻,祛痰的半夏、陈皮,就像鞭炮一样,给你多放点无妨,可这甘遂、大戟、芫花就像炸药包,逐水攻痰,毫不手软。

你如果不是水血互结,二便不畅,大实之症,我不会给你轻用这十枣汤。

这病人听后才明白,以前平常的药,就像小兵小卒,虽多无斤两,现在老先生出的这些药是大将猛将,通经达隧,斩除痰水,毫不留情。

然后老先生交代他每次只用这三味药,研成的细粉1.5克,再加十枚大枣一起煎煮,而且务必在清晨空腹服用,如果服用后大便还没有大泻,可以把剂量再加至1克,直到每日有三四次大便为度,中病即止,切莫过服。

这病人服用一剂后,就泻下两次,胸中如泻重物,咳嗽疼痛顿减,那团大石好像被搬走。

第二天清晨,又服用了一次,这次泻了四次,好像胸中的堵塞,都被排去一样,胃口马上起来,想吃东西。老先生交代只宜清粥养胃,切莫饱食过食,医院做个胸透检查,居然发现胸腔中积液为患,一一消失。

小指月说,爷爷,这张仲景的十枣汤,怎么这么厉害,用那么一点药粉子,就足以让周身的痰水泻出去?

老先生说,如果不是实热堵塞,还不可轻用,若是实热堵塞有病病受,倒可以一攻。但毕竟攻邪之品,峻烈有*,去水虽速,损伤人体真元亦快,决不能过量服用,更不能长久服用,即使要用也要严格遵守古方炮制。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江淑安经验

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g,加入大枣10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

不久,吾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10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皮包,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1剂,泻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1次,腹泻4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30]

甘遂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Liou.mss.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苦,寒;有*。

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大戟

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苦辛,寒,有*。

入肺、脾、肾经。

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芫花

本品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干燥花蕾,其根白皮(二层皮)也供药用。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花:苦、辛,寒;有*。根皮:辛、苦,平。有*

归肺、脾、肾经。

花:泻水逐饮,解*杀虫。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癣秃疮,冻疮。

根皮:消肿解*,活血止痛。用于急性乳腺炎,痈疖肿*,淋巴结结核,腹水,风湿痛,牙痛,跌打损伤。

1.5~3g。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g,一日1次。外用适量。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7(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8(青蒿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9(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0(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1(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篇-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篇-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6(郁李仁)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zy/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