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思考坐看牵牛织女星燕影客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拜祭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当天夜晚,妇女在庭院向织女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自然崇拜和“重日”崇拜。 牛郎织女的记载很早。牵牛星是古代星象中“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的标志之一,《春秋命历序》,《汉书·律历志》,《天官书》,《开元占经》等书籍,均有牵牛星的记载。《汉书·地理志》说“牵牛婺女”是越地分野之星,“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中国民间有“重日”崇拜。如正月初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重日”,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庆日。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合称“七曜”。“七月初七”,日月皆七,《尚书》载“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传》说“日、月、五星,起于牵牛”。因此,重日“七月七”就与牵牛星联系起来,民间把牵牛星和婺女星神化,牵牛星即牛郎,婺女星即织女。牛郎织女分处银河两侧,受到天河阻挡不得相见,后来,故事衍变成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这就是人们所知的七夕节。 《古诗十九首》是较早的记录牵牛织女的文学作品,写牵牛织女被河汉所隔,不得相见。该诗成书于东汉后期,可见,当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初见雏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南北朝时期,鹊桥相会的传说开始成型。据《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孙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又《风俗记》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凄美的故事代代相传,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传统七夕节增添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唐宋之后,诗人在吟诗填词之时,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写入诗词,或抒发感情,如孟浩然“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或表达爱情观,如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或表达美好愿望,如柳永“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在唐代,牛郎织女故事进一步见诸于文学,但主要叙述角度,多在“隔河相望”和“鹊桥相会”,如李商隐“当时七夕笑牵牛”、杜牧“坐看牵牛织女星”等。杜牧《秋夕》写秋天夜景,牛郎织女传说已见端倪,也被视为七夕佳作。林杰的《乞巧》,可见当时七夕传说及习俗已完全成型。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到了宋代,伴随着新文学体裁——词的出现和成熟,因其更善于表达情感,于是,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对悲剧起因的探究声讨、以及借以表达离愁相恋等情感,成为宋词的新题材。 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 鹊桥仙·月波清霁 欧阳修〔宋代〕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宋代〕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范词主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欧词所写,乃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是对欧词的翻新,亦是“指出向上一路”。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范词,就是写人心人性,是对欧词的深化,和对秦词的补充发展。欧、秦、范三家《鹊桥仙》,显示了宋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和艺术独创精神,当称作诗歌创作的佳话。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借牛郎织女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爱人(赵明诚)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整首词凄恻动人,是七夕词中佳品。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诗词既多,除“顾影自怜”外,大都难逃鹊桥相会、牛女苦悲等范畴,甚至是:“说七夕、道七夕,七夕鹊桥来相会。一年一度今朝喜,两心何日得如一?” 历代七夕诗词中,有两首可谓别出心裁,写出新意。一首是严蕊的《鹊桥仙》,“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直指“古今佳话”是“空做”。殊不知,人间一年,天上方才一天,所谓“经年疏隔”,不过是人之臆想,吴文英在《惜秋华·七夕》中说“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就是化用此意。宋人杨璞的《七夕》诗,直言乞巧是“未曾考虑过牛郎心意”,还说乞巧一次就够了,无须年年如此。当然,该诗是政治讽喻诗,但无论是牛郎织女题材,还是借之讽刺社会乱象,都可谓超脱众人,独树一帜。 鹊桥仙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现在,说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依我看,这要是情人节,那也是“情人劫”或“苦情节”,倘若牛郎织女真如我们听到的那样,那他们就是一对苦命鸳鸯,分隔两地,一年相会一次,那七夕就是苦命人的日子,苦中含泪!我想,没有谁希望拥有这样的情人节吧?能朝朝暮暮,谁想一年就见一次? 牛郎织女之事,虽是虚幻,但美好的祝愿还是代代流传,不为牛郎织女而七夕,而是为眼前人而七夕,“莫如怜取眼前人”!而牛郎织女,我觉得,还是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悠闲地在天河畔男耕女织,就别再把离怀愁绪强加于他们身上了,否则,他们也会发出“载不动、许多愁”的言辞啦! 以下为影客所作小诗数首,聊以供君一笑。 武陵春·七夕年年被见羞 朝夕清凉秋已近,溽暑黯然收。七夕年年被见羞,总爱替吾愁。闻说星河幽且渺,暗拟去闲游。只恐人间不肯休,又再把、旧闻讴。 七绝·七夕 谁把牛郎织女讴?离别千载万年愁。 星云本是无情物,何处离愁满上头? 七绝 通韵押欧韵 谁把牛郎织女讴?离别千载万年愁。 平仄平中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星云本是无情物,何处离愁满上头?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谁遣别离落身旁 织女七夕苦恨长,世人千载费思量。 妇随夫唱星河畔,谁遣别离落郎旁? 七绝 通韵押昂韵 织女七夕苦恨长,世人千载费思量。 平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妇随夫唱星河畔,谁遣别离落郎旁?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中平? 七绝·再无喜鹊催相会 何处桃源幽且深,杳然流水世情真。 再无喜鹊催相会,褪去戏装乐昼耘! 七绝 通韵押恩韵 何处桃源幽且深,杳然流水世情真。 平仄平平平中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再无喜鹊催相会,褪去戏装乐昼耘。 仄平仄仄平中仄,仄仄中平仄仄平。 七绝·牛郎何必会今朝 岁岁七夕说鹊桥,牛郎何必会今朝。 星河清浅趋步过,织女举头心意悄。 七绝 通韵押熬韵 岁岁七夕说鹊桥,牛郎何必会今朝。 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仄仄平平。 星河清浅趋步过,织女举头心意捎。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本联为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 七绝·苦恨年年催相会 札札机杼隶耕亲,织女牛郎情渐深。 苦恨年年催相会,为他人作悯怜心。 七绝 通韵押恩韵 札札机杼隶耕亲,织女牛郎情渐深。 平平平仄仄平中,平仄平中平仄平。 苦恨年年催相会,为他人作悯怜心。 仄仄平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zz/14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贾宝玉真给力从头到脚全部是皇上太子的
- 下一篇文章: 贾宝玉真给力从头到脚全部是皇上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