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赈活廉江乡村振兴源动力
眼下正是春耕时。村民黎相辉白天忙完农活,晚上给村小组组长黎相朝打电话,询问今年还有没有“以工代赈”的工程做。去年,他和同在廉江市新民镇黎村村委会福贡村小组的10来位村民,尝到了以工代赈的甜头。黎相辉做了28天工,收入元,又学到了砌砖铺地的技术,心里念念不忘。 年7月,廉江市试水以工代赈,第一批资金19.万元,用于新民镇黎村村委会福贡村公厕改造和丹竹塘村委会红群岭村新建篮球场项目。遵循“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放劳务报酬”的原则,两个项目吸纳务工群众14人就近就业,拿出4.万元发放劳务报酬,占项目总投资的22.33%。 “经过实践,以工代赈方式比传统常规方式投入成本要少,节约或减少了项目预算的管理费等费用,总成本可节省近10%。”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一试,试出了一个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案例。 试水 既要规避风险又要快速见效 以工代赈并非一项新*策。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6批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计划,分别是粮棉布以工代赈、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工业品以工代赈、粮食以工代赈、江河治理以工代赈、国营贫困农场以工代赈。 按照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的释义是指*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策。彼时,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策。由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十四五”以来的以工代赈*策,则经历了两次拓展延伸。第一次是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使以工代赈从一项专项的扶贫*策拓展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次年8月,广东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工作指引,要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或指导相关单位,按照单体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等标准实施以工代赈。 “只有文件没有方案,我们也就只能抱着试水的态度,选了两个投资金额都不超过10万元的项目探探路。”廉江市农业农村局项目资金组组长林立拿出手机,边翻看上述文件,边道出选取试水项目的诸多困扰——担心试错成本高,投资额大的不能选;担心村民上手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不能选;担心见效时间慢,施工周期长的不能选。 排除完一堆不适合选项,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指导新民镇*府,于年6月25日制订了实施方案,选定黎村村委会福贡村公厕改造和丹竹塘村委会红群岭村新建篮球场作为以工代赈的项目。 此时以工代赈*策的第二次拓展延伸即将到来。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把以工代赈方式全面应用到*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把以工代赈范围拓展到七大建设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 共赢 村民做工增收完工受益 福贡村的多位村民,近半都在珠三角等地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幼童。几年前,这个以水稻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自然村还在贫困行列。依靠发展圣女果、番石榴等水果种植业,福贡村成功脱贫,经济状况逐步改善,一度排到了黎村下辖的10个自然村中的第一梯队。 跨度接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村民们收入上涨的曲线。生活不便了许多,收入也总体下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福贡村的频率和人数都增长了很多。“工厂停停做做,打工的人没事做肯定就往老家跑,收入肯定减少。农产品要拿出去卖,运输受影响不方便,销路和价格也都上不去。”*景锋说。 年,福贡村民的收入进一步减少。7月初,林立到村里调研核实公厕改造情况,把包工负责人黎泽慧也叫了过去,交代他尽量找本村人参与建设。 “刚听说以工代赈的时候,一头雾水。”黎泽慧经营建筑工程多年,经验虽丰富,却也是第一次接触以工代赈项目。详细了解情况后,他委托福贡村民小组组长黎相朝物色人员。年7月12日,黎相辉、黎相春正式进组做“大工”,此后又有多位村民陆续被招进施工队。 不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如搬砖打杂等,被称为“小工”,做满一天可得薪酬元;稍微需要一点技术的工作,如码砖等,被称为“大工”,做满一天可得薪酬元。黎泽慧介绍,因为就在家门口做事,预算也有限,福贡村公厕改造项目不给做工的村民们包饭。 “其实工资开得也便宜,外面专业工作的‘大工’一天元还得包饭。”黎泽慧原本以为村民们会有怨言,没想到大家根本没二话,说做自己村的事还能领到一份薪水,完工后又能享受到新设施带来的益处,已经很满意了。 村民们建设家园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干事积极,从拆旧到建新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公厕改造。年8月22日,黎相辉、黎相春做完最后一天工。3天后,他们的薪酬就被打到了各自的银行账户内。 动力 激发村民建设家园主体意识 红群岭村新建篮球场项目工程更简单,工期也更短。丹竹塘村委会*总支部书记李显瑞拿出台账算了下说,从头到尾一个多星期就完工了。 “那会儿正是一年到头最热的时候,又老是下雨。”李显瑞回忆,项目开工需要先平整场地,被雨水泡过的地面软绵绵,需要拉大量河沙、鹅卵石来铺底。村民们很多自发来帮忙清杂草、铺河沙、垫鹅卵石,干一会儿或干半天就走,不领工资。 红群岭村民小组组长李显文扬起左手,掰指头算了算说:“领工资的只有两三个人,另外七八个村民都是志愿参与的,当义务劳动了。” 两个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后,福贡村、红群岭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农村厕所卫生环境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增加,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 “做工的村民收入增加,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新设施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新民镇委副书记揭育行看来,以工代赈项目的试点,证明了其多方共赢的优越性。 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具有技术门槛低、吸纳劳力多、群众受益面广等特点,其投入小、见效快。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实现了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村民共享的效果,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作为,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主力*”。参与项目的村民又学会了就业技能,今后可参与更多工程项目建设,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务报酬,有效激发出他们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么一试,证明我们走对了。”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省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其中提到要“实施‘万千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以工代赈在农村,将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李廷睿 许筱倩 李廷睿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gx/10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杂病论泽漆汤
- 下一篇文章: 从前的冬天家家户户离不开它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