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泰顺徐岙底打卡,就不知温州古建筑博
周末,我们相约筱村,不见不散。在这个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的小镇,有很多值得一走的地。赏一条条廊桥,被誉为廊桥中的“比萨斜塔”文兴桥;隐于山间,故事多多的“旗峰桥”;由五位文人独资建造,先后经历了四座木拱廊桥和一座伸臂木平廊桥,最具情怀的文重桥……走一个个古村,梨洋村、外洋村、东垟村、长垟村、葛洋村、徐岙底村……跟着节气游乡村,我们选择的是徐岙底古村,这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有着多年历史,也是我所喜爱的古村之一。在夏至这一天,围绕着泰顺夏至的传统习俗,在徐岙底,我们将会有更多不同的遇见。这里有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红粬制作、插秧比赛、祠堂福宴、采摘杨梅、逛农创集市、红粬染体验汉服茶会、乡村音乐篝火晚会……夏至,作为24节气中最极致的节气,是北半球全年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在泰顺,晚稻已经耕播,杨梅熟透了,不妨到这来做一日徐岙底乡民。我总说,到这来,仿佛穿越时空,漫步其中,脚步变慢了,身心变得轻盈了。这里环境清幽山泉潺潺,乃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与“国宝级廊桥”文兴桥南北方向遥相呼应,形成“古桥配古村”景观。生活在徐岙的族人其实都不姓徐,而是姓吴。在这里至今活态传承着的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乌衣红粬、六月六禳神节习俗。走进红粬作坊,酒香扑鼻,会醉。泰顺人烧菜煲汤喜欢将红粬入菜,而全泰顺最好的红粬就在筱村。徐岙底曾为浙南闽北一带最大的红粬生产贸易区,乌衣红粬有着近年的历史,素有“筱村粬,翁山竹”的民谚,在当年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一直闻名于县内外很多地方。鼎盛时期的徐岙古村落内拥有多达百条的粬窑,如今村落内仍有3家乌衣红粬传统制作工坊在生产作业中,这村口古树旁的这一家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我的左手边的红曲要红些,右边的要淡些,主人家说是发酵时间长短的关系,还听了这红粬还得三泡三晒才行。在外边的竹毯上劳作的他们,正收拾着晒好的红粬,那竹畚斗一斗,那粉尘四处飞扬,在阳光下也成了一道风景。最喜爱的是这里蜿蜒的卵石巷道,这里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均为近代夯土建筑或清代木构建筑。村口的这棵年的红豆杉,迎着远道而来的你。忠训庙、吴氏宗祠、举人府、文元院,这里值得一看的院落蛮多的,还有一些不事雕琢、鸡犬相闻的邻家小院。先来说一说举人府。举人府为典型的悬山式屋顶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房屋的原主人吴永枫曾于乾隆35年恩科考中武举人,门口的旗杆石上还有中举的记录。房子中间的开阔处有一个非常大的天地坪,铺设着鹅卵石,平时武举人也会在此练武。房子的廊檐有许多精致的木雕,为东洋林姓师傅所雕刻,相传举人府共花了三年的时间盖成,落成当日,村人出资送了吴永枫一把重约公斤的大刀做贺礼,这把大刀类似关公手里的样式,成为吴举人的生前最爱,加上吴永枫之前自己打制的两把大刀共有三把。如今,大堂内仅留下一座刀架,还有一把重新按原样打造的仿制品。我试了下,不重。有一条名曰“双心路”的石径,要比村里的其它路要宽些,这是一条“有故事”的路,连着举人府与文元院,诉说着一段叔侄的故事。一座小小的村落,用两座院子就生动地诠释了“文武双全”。文元院里所建许多构造延用了宋式做法,如门楼的木质抱鼓石,院落地面的卵石花纹,正房和两厢的雕饰,,边缘残留的传统深蓝草花,院里房间的窗花……彰显了当年工匠的精湛手艺。文元院,这是一座最能体现徐岙村落里人文气息的古民居,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与举人府不同的是这座院子的天井采用了青石板铺地,在楼上的睡房中,还设有一个藻井,藻井具有“从人间通向天庭”,天人合一的象征意义。静静地伫立在山水间的徐岙底古村,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验。这个保存完整的古村风貌深受旅行者,摄影师的青睐。徐岙村现有规模宏大的历史建筑四座,依次是水尾厝、举人府、文元院和吴氏宗祠。这是一个活着的村落,有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cd/12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与天下共明月摇曳在金风玉露里的中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