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德兴古桥
商务合作电话(每天置顶) 德兴艾果:德兴特产: 口口口口:美团买菜: 口口口口:律师通过《今日德兴》与商家联系,请广而告之。《今日德兴》招商 阳春三月,陪摄影朋友到德兴张村、龙头山采风,见到了两座保护完好的古桥,精湛的建筑工艺令人难忘。去参观的 座是张村乡的寿元桥,那天,从银城镇出发,由于事先没做攻略,不知古桥确切位置,便随导航来到了张村乡。到了张村问路,村民却不知古桥在何处,一位四十来岁的村妇热情指路,她说寿元桥就在张村礼堂对面,她嫁到张村,桥就在。谢过村妇后,在狭窄的街道上继续前行,见到村大礼堂后,我们下车一看,这哪是古桥啊!分明是一座建于六七十年代的钢筋水泥桥。桥上散步的一位姓李的老人告诉我,寿元桥在界田,你们从银城来这里,绕了很多弯路哦,直接往界田走,顶多二十多分钟。界田过去也是乡建制,后来合并到张村,说寿元桥在张村也没错。听老人介绍寿元桥,虽然多跑了几十公里,但见到了张村乡一路金*的油菜花,参观了有年代感的张村礼堂,感觉这趟颠簸的路也没白跑。按照老人的指引,往界田村行驶,到了界田村委会,远远就见到了正在维修的寿元桥,这是一座四墩五孔拱桥,拱桥倒映水面,形成五个圆。这个时间点,太阳直射,不是 拍摄时间,特别是天上没云彩,少了意境之美。同行的摄影师为了拍摄到古桥的全景,拿出了航拍器材,也许到此航拍的摄影师不多,看见飞行器在长乐河上飞来飞去,立刻引起了村民和施工人员的兴趣,洗衣洗菜挑沙石的都停下来,追逐飞行器的踪影,还有村民凑到手机旁搭讪,边看图像边说神奇。建于明朝万历年(年)的寿元桥是一位叫余寿元的孝子起发心修建的,桥长有七十多米,桥宽和桥高近七米。当年,为报答救治母亲的恩情,在建桥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曲折和险阻,余寿元都没放弃。他的孝心和坚定,感动了天地,不仅得到长乐河两岸乡亲的帮助,在建桥最关键时刻,还得到神仙铁拐李的神助。桥中间的一块榫石,传说就是铁拐李烧锅时坐过的石凳。这块神奇的石头,不长不短,不厚不薄,正好合适。正如传说中所说,寿元桥上的石头取自界田村附近的饶源山,而且这些石头是经过山火烧炼的,所用的石头,不碎不裂,坚硬如钢。寿元桥上的石砖,看上去好像是被烟薰被火烤过,散发出黑黝黝的光泽,像农民的脸庞,像土地的颜色。时光流淌四百多年,物换星又移,但寿元桥依然故我,坚如磐石。明代德兴县令钟万禄作《寿元桥赋》张贴在醒目之处,钟县令赞扬寿元桥建成后“通五陵之车马,达商贾之谣歌”,从寿元桥赋可以看出,当年界田是物流通畅,商贸繁华之地。看见维修古桥的工人从护栏上取下的麻石,我目测了一下,每块都有两米左右长,宽度少则有六七十公分,厚度比我的手掌还宽,当年没机械,这些沉重的麻石是怎样运到长乐河上,又怎样砌成一弯弯好看又坚固的拱桥?当年没水泥,怎么会砌得如此规整,屹立数百年?踩在古人走过的寿元桥,感悟古人的智慧,浮想联翩,只有钦佩。没想到,第二天去龙头山乡探访石头部落途中,又意外遇见路旁的一座堪称国宝级古桥。龙头山乡离德兴高铁站不远,乡里正在打造高铁旅游小镇。从网上看见石头部落的介绍,石头房子、石头民宿的照片和景致,让我们好奇,于是直奔龙头山乡上源头村。车行桂湖村时,一座弧度很大的单孔石桥扑入眼帘,只见这座圆形石桥飞峙在峡谷上,画出彩虹般的抛物线。于是,立即停车。桥头立着石碑和介绍,桥面如水洗过般洁净,每块石头还是那么平整,石面上凿过的凹槽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凹槽已经磨平,石缝里长出了嫩绿的苎麻和碧绿的地锦草,使古老的石桥显得柔软可人。“只等来年好时光,风吹地锦草蔓延”说的就是石缝里的地锦草,它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些随风而生的野草,为古老的石块镶上了翠绿色的花边,使古桥显得生机盎然。原来,这座桥叫会源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万历3年(年),与寿元桥几乎是同一时期建成。桥下的河流叫陈源河,会源桥的石头也是黝黑黝黑,估计和寿元桥一样,所用的石头也是经过烈火锤炼。和寿元桥一样,也是凝聚了古人智慧,没用水泥沙浆,石头与石头之间却契合得天衣无缝。桥的跨度.8米,高度15米,比寿元桥高出一倍多,有几层楼房那么高度,可见施工难度有多大。不知是为了考虑力学原理还是其它原因,会源桥的宽度有近10米,比通车马的寿远桥还宽。这座古桥在能工巧匠的摆布下,一块块石头自然咬合,又相互支撑,因跨度较长,在全国罕见。面对这样的古桥,怎不心生欢喜。我不顾脚痛,拨开灌木杂草,走到桥下,抬眼望桥顶,弧线如弯月,好似神笔绘就,见到这巧夺天工的古桥。我傻傻地和它打招呼:“你好,会源桥”,想不到,桥下立刻有我的回声。哈哈,会源桥下还是练声、吊嗓子的好地方啊!走上桥,仔细端详桥边的“如来柱”,柱子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佛语,当我返身上桥,没想到一位僧人从山上下来。我双手合十,与出家人打招呼,他也合十回礼。前不着村,后不见庙,这位僧人怎会出现在会源桥上?原来,桥对面的大山上有座少和庙,僧人是庙里的法师。法号叫鉴空,出家四十余年。目前,少和庙就他一位法师。一个人,一座庙,绵绵的大山,寂静无声,四十多年的修行,想想都艰辛,法师却淡定祥和。他说,时不时有居士和义工会来庙里帮忙,他今天下山就是水管坏了,约了城里的义工,他是来接工人师傅的。鉴空法师说,少和庙的历史比会源桥还长,当年建这座桥,也找不到符合尺码的合拢石,倡议建桥的王氏族人就到少和庙拜佛,在寺院烧火的赤脚伙夫得知后将自己坐的石板交给王氏族人,让他们回去试试。没想到这块石板正好契合,当人们返回少和庙表示感谢时,却不见伙夫的踪影。在佛教界有“祖师出大寮”之说,说不定这位伙夫就是某位高僧的化身。大桥合拢后,工匠们用十八块石碑刻上捐资建桥者的名单,立于桥两端,又在桥一侧立了青石柱,柱上雕龙画凤,记载年号,取名“如来柱”,用于驱邪镇妖。告别鉴空法师和会源桥,回想昨天看过的寿元桥,这两座古桥亦如一部耸立乡间的教科书,虽然无字,却立体有形,让人阅读百年千年;这两座桥虽然不会说话,经年累月,大风大浪,无数考验,却岿然不动。寿元桥横亘长乐河上,方便多少行人;会源桥屹立峡谷间,度无数赶路客。它们像时光老人,阅人无数,也任人千行万踏,默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jincaoa.com/dmczy/7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计算课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学流程
- 下一篇文章: 共聚云端,教研同行基于数学文化的